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召开
年度网络用语专家研讨会
新闻来源:管理员      点击率:2825     发布时间:2018-01-16 16:39:45

        2018年111日上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召开了2017年年度网络用语专家研讨会。会议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婷婷教授主持。出席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项继权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学锋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田媛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校办高尚老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彭杨帆老师、网络媒体中心 张勇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王坤副书记等。会议主要围绕2017年度热点网络用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发布形式、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跨学科的交流与研讨。

网络媒体中心张勇副教授报告了2017年使用度和媒体关注度最高的30多网络用语的数据,各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项继权教授提到语言本身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语言特色从语言本身来讲,网络用语具有“活化”、“进化”和“劣化”的特点,更多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动向、人们的心态

冯学锋教授在研讨会中强调网络用语作为是一种语言,我们要注重网络用的语言科学规律,尤其要特别关注具有新的、重要的语言学价值的词语,它是语言的发展,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随着社会发展,网络用语这个术语可能逐渐逐渐以后会淡化,甚至是最后会消逝。

袁方成教授指出,网络体现出老百姓讨论热点话题一些社会层面所反映出来的词语可以从词的类型化词的应用领域的延伸词的深度挖掘等方面做深入研究。

刘云教授表示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网络流行语,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是人与人之间从事社会交际的产物,只不过其产生的平台是网络而已;其产生及变化也是语言发展变化中的正常现象,同样会受到语言发展规律的制约,但能否最终进入规范的语汇系统,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田媛副教授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之一,更承载着广大网民的表达意向,反映了网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把严肃的变轻松,把郁闷的拿出来展示从而自娱自乐,有着对生活压力自嘲式的宣泄,也表达出了网民们对话语权的诉求。相当部分的网络流行语涉及了特定社会事件,加之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存在,其对公民社会构建、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会议最后,何婷婷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总结,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推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的工作与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更加充分地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